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鉴赏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解析】

喻守真评论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诗的作法时说:“凡作讽喻诗,总要将正意藏起来,专咏别的情事,使人自己去领会,所以最好一线到底,不露一些马脚。”这确实道出了这首诗的主要特点。本诗又题作《闺意献张水部》。如果抛开诗题,只看这四句诗,那确实是一首标准优美的闺意诗。

诗的首二句写,刚刚结婚的新娘子,于昨夜晚间在洞房之中,红烛整整亮了一夜,渲染了新婚之夜的喜庆气氛,其间新婚夫妻间的欢乐恩爱情景不言而喻。唐时风俗,姑娘晚上结了婚,次日清晨新娘子才能拜见舅姑(公婆)。因此,第二句说等到清晨(待晓)就准备去拜见公婆了,结婚后第一次拜见公婆,这是个极为重要的礼节,给公婆的第一个印象如何,这关系到自己今后的命运,因此这位新娘子在拜见公婆前,极力打扮自己,经过一番细致地梳妆打扮之后,自己还有些信心不足,于是在“妆罢”还要压低声音问问自己最亲爱的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后两句描摹出新娘子的娇羞之态和心理活动。由于是新婚,所以她即使是对丈夫说话,也只能“低声”,又因为她知道丈夫最了解公婆的性格爱好,因此,她才问丈夫自己的妆束打扮是否合乎潮流,是否能使公婆满意。全诗写得细致、生动,富于情趣,是一首美妙的闺情诗。

可是,上面所说只是这首诗的表面的意思,实际上,在这表面意思的背后,却隐藏着另外一种真正的意思,也就是诗人写作本诗的主要意图。从诗题来看,无论是《近试上张水部》也好,还是《闺意献张水部》也好,总之都是临近科举考试时把这首诗献给水部郎中张籍。作者又为什么在临近考试时向水部郎中张籍献上这样一首闺意诗呢?这还得从“论其世”说起。原来在唐代有应试的考生向有名望有地位的人行卷,以求其在主考官面前称颂自己的习气,从而达到考中的目的。据尤袤《全唐诗话》载:“庆余遇水部郎中张籍,知音,索庆余新旧篇,择留二十六章,置之怀袖而推赞之。时人以籍重名,皆缮录讽咏,遂登科。庆余作《闺意》一篇以献。”从这段记载,不难看出,朱庆余写这首诗献给张籍的目的,正是为了让张籍对其作品“推赞之”,从而达到“登科”的目的,可以说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张籍接到朱庆余的这首诗后,便也仿照朱的做法酬答了一首诗:“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朱庆余写新娘,张籍写越女,可谓尔以女来,我以女往。尤其巧妙的是,朱庆余是越州(今浙江绍兴)人,越州还有个镜湖,故张籍将朱庆余比为越女,这位越女在镜湖中照见了自己的倩影,这与朱诗对镜梳妆相应。“自知明艳更沉吟”则与朱诗“妆罢低声问夫婿”二句呼应。张籍诗的最后两句则是借赞美越女菱歌来颂扬朱庆余的作品,让他放宽心,自己一定在考官面前称颂他的佳作。从此之后,“朱之诗名流于海内矣。”( 《全唐诗话》)

将“正意藏起”,专咏别的情事的讽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组成部分。《楚辞》中有这类诗,汉朝也有这种诗。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死后不几年,吕后便独揽了朝中大权,她大封吕家族人为王侯,千方百计地排挤刘氏宗室。一次,在吕后主持的宴会上,朱虚侯刘章被任命为监酒官。席间,刘章便吟了一首《耕田歌》:“深耕概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这首诗,表面上讲的是种田的事,实际上是针对吕后的篡权野心,诗的后两句是说,非刘氏的杂姓王侯都要铲除。宋朝诗人杨朴在《七夕》一诗中写天上的织女“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诗中所说的“人间”的“已多”的“巧”,已不是织女织布的巧艺,而是剥削阶级中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互相欺骗,耍弄权术,机关算尽的丑恶伎俩。可见,将正意藏起的讽喻诗,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一种写诗手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