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雪飞玉立尽清秋》赏析

见王监兵马使说近山有黑白二鹰罗者久取竟未能得王以为毛骨有异他鹰恐腊后春生鶱飞避暖劲翮思秋之甚眇不可见请余赋诗

杜甫

雪飞玉立尽清秋,不惜奇毛恣远游。

在野只教心力破,千人何事网罗求。

一生自猎知无敌,百中争能耻下鞴。

鹏碍九天须却避,兔藏三穴莫深忧。

黑鹰不省人间有,度海疑从北极来。

正翮搏风超紫塞,玄冬几夜宿阳台。

虞罗自各虚施巧,春雁同归必见猜。

万里寒空只一日,金眸玉爪不凡材。

【解析】

花有花魂,鸟有鸟性。万物都在自己的自然形态中蕴含着特有的生气和神韵。咏物如止于色相,所咏之物便如同剪花、木鸡,了无生意。若“以形写神”,“传神写照”,便能精神充溢,气韵生动,显出其真性,发露其真味。神似是古代文论画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苏轼曾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写物之神情,追求神似,就是说写诗作画不能纤微毕肖地雕镂描摹来极貌以穷形,而是要绘出事物内在的生气、灵魂、风骨和精神。如郑板桥的两句诗所说:“画到情神飘浚处,更无真象有真魂。”所以,古今论者常说:“凡诗文书画,以精神为主。”“必至能神,方能不朽。”

杜甫有许多妙写神情的咏物诗、题画诗,体物缘情,工于运意,充分表现了客观对象的精神、气韵。他的《黑白二鹰》诗全凭耳闻后的想象来立意、描摹,但出于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不凡的思想气度,诗人对鹰的体察可谓深于心而会于神,写来如大匠运斤,自然神远。诗的题目就很能摄人心魂,好像讲述一个神奇的故事。读完,便使人惊觉二鹰的奇异,而诗篇图写神韵的艺术倾向也给读者鲜明的印象。诗中作者分别描写黑白二鹰,但不粘不滞,意在传神,始终突出二鹰的超凡神异。诗一起笔就作精彩的动态描摹。为了突出雄鹰矫健不凡的身姿,诗人以劲朗的高秋作衬景,画面极富立体感,我们好像看到,肃杀的秋日,天朗气清,秋山兀立,一只如雪似玉的白鹰忽而傲立雄视,忽而展翅翻飞,一派凛然桀傲的气度,跃然纸上。接着写鹰将为追求更理想的生活环境而尽情地远游,仍用“奇”“恣”,突出它的矫捷,进一步使人想到它翱翔蓝天,搏击风云的雄姿。下面写它不能在野,而要高翔,一生无敌,不能居下,虽笔势稍缓,但更突出了它的神奇灵异,好像它原本来自天外,而终归要离开凡尘。最后又笔致高扬:写它奋飞万里高天,劲骨雄姿,所向无敌,使大鹏望而退避,狡兔深藏不出。用笔全在神魂气魄。写黑鹰,笔致如前,仍是突出它的超凡出奇,矫捷雄健,展视给读者的视觉形象是一只黑羽金眸玉爪的雄鹰,正举翮远翥,它搏击风云,迅飞于万里寒空。同样的神气超绝,不可一世,气概凌云,用笔仍在一个神字。如此写物,神采飞动,气韵天然,可谓摄其真魂。诗人笔下不仅是形貌卓荦的白黑二鹰,更是桀傲迅猛,志向高远,气魄超凡的白黑二鹰。鹰的神魂逼真欲现,诗人的气度胸怀也隐然可见。

神似是一条极为重要的创作原则、艺术经验,也是一条艺术审美的标准。它根本的艺术原则是,作品描绘的艺术形象不该是生活中的客观物象,而应是体现了作者的审美情愫,又能启发读者审美联想的审美意象。所以,它应“在意不在象,在韵不在巧。”(岳正《画葡萄说》)其意味神韵不可求之于形象之中,而当求之于形象之外。咏物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因为审美意象的艺术魅力在于引发读者的联想思味,因而以泥滞为弊,以神远为妙。严羽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有神韵便有深远无穷的意味,使形象近而不浮,远而不尽,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追求神似,气韵生动,余韵悠长,这是一切古典诗词佳作的艺术特征。

唐代的咏物诗很多,大多写得生意充盈,气韵天然。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诗,古今论者经常提及,但它们更主要的特点在于比兴寄托。这里举两首重在传神写照的咏花诗为例。王适有一首《江滨梅》:“忽见寒梅树,开花汉水滨。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几乎全不着香色枝叶,寥寥20个字,如同摄下一组短镜头,描绘出诗人对江边早梅惊望,凝想,继而颔首自笑的乍惊乍喜之状,把一个“早”字写足,来突出梅凌寒独秀骨沁幽香的高韵劲节。李峤的《菊》,围绕菊花香冷蕊寒林下孤芳的特征,以“荣舒洛媛浦,香泛野人杯,霍靡寒潭侧,丰茸晓岸隈”绘出四幅寒菊孤秀图,每幅画都有清肃淡远的背景作衬托,境界悠远,风韵天然,传写出菊花出尘离俗傲峭劲拔的素心霜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