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江夏行》解析

江夏行

李白

忆昔娇小姿,春心亦自持。

为言嫁夫婿,得免长相思。

谁知嫁商贾,令人却愁苦。

自从为夫妻,何曾在乡土?

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

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

使妾肠欲断,恨君情悠悠。

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

未知行李游何方,作个音书能断绝?

适来往南浦,欲问西江船。

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年。

一种为人妻,独自多悲凄。

对镜便垂泪,逢人只欲啼。

不如轻薄儿,旦暮长相随。

悔作商人妇,青春长别离。

如今正好同欢乐,君去容华谁得知?

【解析】

李白这首歌行是由《西曲》歌发展而来的,据《乐府诗集》,《西曲》产生于荆、郢、樊、邓间。所收《西曲》,多歌商人往来金陵、扬州、荆襄间。商人妇的送别之辞,如《三洲歌》云:“风流不暂停,三山隐行舟。愿作比目鱼,随欢千里游。”《那呵滩》之一云:“沿江引百丈,一濡多一艇。上水郎担篙,何时至江陵。”这是自扬州等地送夫婿往上游的。《那呵滩》之三云: “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愿得篙橹折,交 (教) 郎到(倒)头还。”这是送夫婿往下游的。拉法格说:“民间诗歌是自发的,天真的。人民只是在受激情的直接和立时的打动之下才歌唱,他们并不依靠任何巧饰;相反,他们追求确切表现感受到的印象。”所以这些《西曲》才五言二韵四句的诗,只写了商人妇送别时的直接感受和激情,却不能写出商人妇长期和夫婿离别内心潜藏的思想感情。李白由于他熟习扬州、金陵到荆襄长江上下游的民风,才用长篇铺叙的体裁,写商人妇独居生活中的心态。《长干行》和《江夏行》就是他的代表作。这就是因为人们对社会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的认识深化了,就不能停留在古代民歌那样简单的描写阶段,所以一定要“踵事增华”。梁萧统的《文选序》中说:“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萧统就是首先从文学理论上阐述了这一点的。李白在艺术实践上鲜明表现了这种踵事增华的艺术特色。民歌只是五言二韵的短章,李白却把多章的五言二韵连在一起,其中为了表现感情的变化,又用了一章七言二韵,结尾又用七言一韵二句作结。这说明音调格律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发展。从内容上讲则反映当时妇女心态达到了精微的程度。这首诗首章“为言嫁夫婿,得免长相思。”先写女子为避免过长相思的日子才出嫁,写出她的不懂世事的生活逻辑。但是恰恰二律背反,二章就写所嫁商人为牟利而年年远行,“自从为夫妻,何曾在乡土。”这二章都是《西曲》歌中所没有写到的。然后第三章才用典型的《西曲》式的歌辞写:“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这只是像《三洲歌》一样,写相送时的激情片段。从第四章,又是民歌中所没有的了,从送别延伸开了,说夫婿一去三年,由长相思而产生幽怨。“使妾肠欲断,恨君情悠悠。”这一转折,就丰富了原来《西曲》所写的内容。第五章突然用七言二韵:“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用对比法写出自己的不幸和对夫婿的猜疑,“作个音书能断绝?”即怎么音信会断绝了的意思。第六章“适来往南浦,欲问西江船”这二句又同《西曲·估客乐》“见侬所欢不?”的意思相同。但李白却不写问,而写她“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年。”这是含蓄地写她见了江边当垆女子而产生了夫婿会不会有外恋的忖度。对妇女心态的描写就更深刻了,由《西曲》脱胎出来的变化,是很鲜明的。第七章写她感到辜负青春:“一种为人妻,独自多悲凄。”对镜就由青春暗逝而垂泪,逢人就因自己的孤独而想啼哭。第八章与首章相照应,后悔当初想法的幼稚,“不如轻薄儿,旦暮长追随。悔作商人妇,青春长别离。”其实轻薄儿是女子不愿嫁的,这里偏说想嫁,她深怪商人的少情可知!但这是一种从反面示意的手法,还是盼望夫婿早日归来。所以最后结用二句说:“如今正好同欢乐,君去容华谁得知?”意思是趁青春年华相聚在一起,不辜负美丽的容华。《诗经·卫风·伯兮》:“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也是说夫婿不在家,还为谁修饰容颜,与这二句意思相近。唐无名人《金缕衣》诗: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也近似这两句的意思。从以上分析看,《江夏行》是在民歌的基础上,深入写妇女的心态,向分别前后伸延,是一种再创造,也就是踵事增华。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作品也几乎总是在真理、爱情和改善生活的大力影响下产生的。因此对美的追求,照人的自然规律说来,总是人的本性中某种要求的表达者。”基于社会的发展和作家对社会生活及人们的要求的认识加深,文学就必然要踵事增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