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滩·全文及赏析_崔道融

【西施滩】

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

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

【鉴赏】

历史上吴越兼并战争持续时间很长。公元前496年后,吴王姬光与越王勾践战于槜李(今浙江嘉兴西南),被击败,受重伤而死。其子夫差继位后,令人耳提面命,誓报父仇,终于大败越兵,许越为属国。后不听伍子胥忠告,开凿邗沟,从海上攻齐,捷于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北);又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大会诸侯,与晋争盟之时,被越所袭。他被迫回师,向越请和。其后十年,越王勾践大举攻吴,围姑苏(今江苏苏州),他自杀而死,吴亡。

夫差由有志的强者落到亡国殒身的下场,究其主观原因,在于他一度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政治上腐败昏庸,生活上奢侈淫逸,组织上任人失宜,客观原因则是越王勾践利用了他的弱点,趁机励精图治,奖励耕战,终于由弱者变成了强者。历史上吴越战争局势的变迁,蕴含有深刻的哲理意味,历来为人所瞩目。但是也有一些人把夫差的悲剧结局归罪于其中了越王勾践和范蠡的美人计,致使西施落得千载骂名。崔道融在《西施滩》这首诗中咏怀古迹,对“女人祸水”的传统看法表示了大胆的怀疑,他认为承担亡吴罪责的应该是佞臣宰嚭,而不应该让西施充当吴国君臣的“替罪羊”。如果硬要责备西施这样一个弱女子,那么,连浣江春水都要有不平之情的。罗隐在《西施》一诗中也认为:“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更进一步提出了令执政者深思的问题。我们如果把《西施滩》与《西施》两首诗联相吟味,恐怕更能理解其中的义蕴。

《西施滩》这首诗把导致吴国灭亡的责任全归咎于佞臣伯嚭,而不遣责昏君夫差这亡国罪魁,则表现出作者的历史局限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