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日暮》解析

日暮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解析】

作家常有因境遇、个性、习尚爱好等原因,在诗中常常采用某些字眼来状物表情,以此形成自己用语特色。如李贺之喜用鬼、哭、泣、血,孟郊之常用贫、苦、寒、愁,杜甫之好以 “自”字入诗等等。杜甫之好用“自”字,上引《韵语阳秋》所列举诸诗句即可说明。当然杜甫“自”字诗尚不止这些,他如《蜀相》之“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句亦是。而且其用法意义也不尽一致,如《秋兴八首》的“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宿府》诗的“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即与葛氏所举有所不同。因此杜甫诗之“自”字的用法与意义还是值得推敲,不可一律看待。

当然,葛氏所举诗例,其“自”字用法意义是大抵相同的,我们所要阐释的,最能表现杜甫诗“自”字特色的也就是这类诗。那么杜甫在什么情况下用这类自字入诗呢?“自”字在诗中的作用又如何?论者曰:“天地间景物,非有所厚薄于人,惟人当适意时,则情与景会,而景物之美,若为我设。一有不慊,则景物与我漠不相干。故公诗多用一 ‘自’ 字,如‘寒城菊自花’,‘故园花自发’、‘风月自清夜’之类甚多。”(仇兆鳌《杜诗详注》)据论者之见,杜甫之采用“自”字,乃在“不慊”的心情下,而“自”字的作用则是表达“景物与我漠不相干”。葛立方的看法与论者相类似,认为杜甫之用这类自字,多是在“感时对物,则悲伤系之”的情况下,而其所表现的是“人情对境,自有悲喜,而初不能累无情之物也。”这种看法自有其道理,但稍欠深入。

今即以杜甫《日暮》一诗进行考察。此诗首联写日暮乡村之事,“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一联表现其思乡之情。上句写其时乃风清月白之清夜,景色自是清美怡人。然而风月虽自清美,而诗人则因战乱羁寓异乡,故有江山虽美,惜非故园之慊慊之情。表面看来,似乎风月之美竟与诗人了不相关,但实际上诚如《杜臆》所说“ ‘风月自清夜’一联,其意极悲,而不着色相。”此风月虽非诗人故园之风月,然其清朗,实际上正深深地感染了诗人。表面上诗人似若无动于衷,其实正是十分喜爱眼前的清风明月,且因此勾起眷恋故园之情,从而顿感羁旅他乡之悲楚。以此又接以“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之景,状其心境之萧索幽凉。尾联又进一步写其尤为凄惋之意。可见风月之美,虽不能使诗人神清心怡,然而风月毕竟引起诗人复杂的心理反映,只是因诗人用一“自”字,将这一切表现得“不着色相”而已。“自”字的这种用法与作用,在杜诗中是较多的。再以其《遣怀》诗为证。诗云: “愁眼看霜露,寒城菊自花。天风随断柳,客恨堕清笳。水静楼阴直,山昏塞日斜。夜来归鸟尽,啼杀后栖鸦。”仇兆鳌释此诗云:“此边塞凄凉,触景伤怀,而借诗以遣之。句句是咏景,句句是言情,说到酸心渗骨处,读之令人欲涕。” (《杜诗详注》) 王嗣奭《杜臆》谓“愁眼”、“寒城”句云:“此诗因时事伤怀,而强为排遣,故兴起于寒城之菊,虽霜露愁惨,而开花自如”。其时诗人虽愁绪满怀,然寒菊亦不因诗人之愁而不迎霜怒放,同时,愁者自愁,不因花开而转愁为喜。则两者似亦了不相关。其实并非如此。菊虽不顾诗人之愁自开,然诗人见菊之开而愁上添愁,亦即与“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同一机杼。故此联实亦 “景物取之目前,触景伤心,情生景会,沉着痛快”(《杜臆》)之句。可见老杜此类“自”字句,可使诗歌“不着色相”,而内中感物伤怀,千回百转之情潜行暗运,含蓄深沉,以此更见其情之沉痛深切,其诗歌感染力也就越发巨大,可谓是表达情感的一种好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