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鹤叹·赏析

鹤叹

刘禹锡

寂寞一双鹤,主人在西京。

故巢吴苑树,深院洛阳城。

徐引竹间步,远含云外情。

谁怜好风月,邻舍夜吹笙。

【解析】

此诗自序云:“友人白乐天去年罢吴郡,挈双鹤雏以归。予相遇于杨子津,闲玩终日。翔舞调态,一符相书。信华亭之尤物也。今年春,乐天为秘书监,不以鹤随,置之洛阳第。一旦予入门问讯其家人,鹤轩然来睨,如记相识,徘徊俯仰,似含情顾慕,填膺而不能言者。因作《鹤叹》以赠乐天。”据此,本篇当作于文宗太和元年(827年)。时刘禹锡刚结束20余年的贬谪生活,由和州(今安徽和县)任所回到洛阳被任名为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这是个宦况冷落的闲职。诗人迫切希望用世,不料遭此冷遇当了个消磨意志的闲官,因而心情抑塞落寞,写诗借叹鹤以自叹,向友人表明心迹。

此诗题名《围炉诗话》引作“咏鹤”,误。今据《全唐诗》、《刘禹锡集》。首句以“寂寞”二字领起,奠定全诗的基调。诗人与白居易是多年相知、交情甚笃的挚友,两人一起回到洛阳,不久白居易赴长安为秘书监,独留诗人在洛阳当闲官,因而这鹤离开主人的“寂寞”,实际上是诗人离开友人的寂寞。三四两句以“吴苑树”、“洛阳城”对举,更深一层地揭示鹤“寂寞”的原因: 不独是“主人在西京”,更重要的是鹤的“故巢”在“吴(即苏州)苑树”,而今却深锁在“洛阳城”,再不能恣情翱翔于故乡的苑林。刘禹锡生于嘉兴(今浙江嘉兴县),19岁以前没有离开过这一带。嘉兴唐属苏州,古称吴地。鹤离开“吴苑树”,幽闭于洛阳城的“深院”,不能自由飞翔,与诗人离开嘉兴,薄宦洛阳,拘束身心而不能施展才华,正相类似。“徐引竹间步,远含云外情”两句承“深院”二字而来,写鹤不甘拘束,意欲远翔。这两句正面落墨写鹤,是全诗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出句重在勾勒形貌,“徐引”二字,极贴切地描绘出鹤在竹林里引步徐行时雍容不迫的优雅风姿;对句重在刻镂神情,“远含”二字,令人想见鹤昂首远眺、志在云山的悠然气韵。诗的前四句重在抒情,没有摹写鹤的形貌,因而鹤的形象是抽象而苍白的,而有了这两句描写,鹤就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了。这两句诗被吴乔誉为“脱尽粘滞”,在于诗人写鹤时,不是抓住其外形而精雕细刻,而是默察形神,捕捉其特点,略貌取神地加以描绘,创造出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鹤“徐引竹间步”,恰似诗人在洛阳当闲官,整日闲散,无所作为;鹤“远含云外情”,有如诗人倦于宦海浮沉,心存隐遁山林之想,因而诗中的鹤就成了诗人自身的艺术化身。最后两句“谁怜好风月,邻舍夜吹笙”,诗人运实入虚,避开写鹤,而写鹤所置身的周围环境,以邻舍人家在风清月朗之时吹笙歌舞的欢乐热闹景象,从反面衬托、突出了鹤的孤独寂寞。诗写到这里,诗人薄宦他乡,闲散无为,远离友人的种种失落感,就表达得淋漓尽致,浓郁感人了。

这是一首咏物之作。好的咏物诗,要“不离咏物,却不徒咏物”(张谦宜《絸斋诗谈》引),即在镂物工切、曲尽其妙的基础上,传达出诗人的遭逢、襟抱、情操,达到 “不即不离”、“物中有我”的境界,也就是“脱尽粘滞”。咏物诗如仅仅停留在描摹物象上,不能反映出诗人的人格、情志,那就是“粘滞”,无论怎样贴切逼真,也境界不高,算不上是好诗。此诗句句写鹤,又句句关合诗人自己的境遇情志,“物中有我”,物我两契,读之使人略鹤而见人,仿佛能听到诗人百般无奈的感喟之声,在写鹤时,议论多于刻画,仅一两点染,便形神毕现,既恰肖于物象,又能超脱于物象,传达出诗人的心志,故能“脱尽粘滞”,在艺术上达到“写其真,必传其神,必写其心” (陈郁《藏一诗话》) 的境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