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解读

人日寄杜二拾遗

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解析】

如何处理好景与情的关系,是中国古典诗作的一大关键,也是许多古典名篇成功的奥秘所在,更是中国历代文论家反复探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例如王夫之认为情与景之间最佳处理方式是互相体现、妙合无垠:“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情中景、景中情。”(《姜斋诗话》)吴乔则认为: “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唯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围炉诗话》)王国维则认为景与情即物与我之间有两种最基本的处理方式:“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人间词话》) 以上诸说虽侧重点不同,但有两点是共同的:强调情景的交融,景要体现情、与情相配。诗例中所引的这首《人日寄杜二拾遗》亦是“借景写愁”、情景交融。高适与杜甫是一对诗友,此时高适在蜀州任刺史,治所在今四川的崇庆县,杜甫则在成都的草堂赋闲。正月初七(人日)这天,高适望着又发芽的柳条和满枝春梅,哀悯起这位飘泊异乡又一年,处于困顿之中的老友来,于是写了这首诗见寄。诗中想象杜甫见了杨柳吐翠、梅花满枝的初春景象,一定又会触动思乡之情,自己龙钟老迈居然身居高位,比起才华盖世却穷愁潦倒的杜甫,实在惭愧不已。诗人的自责体现了他对有才之士不遇于世的不平,而对新春景象的描绘却意在以景写愁,表现他对老友的体贴和哀悯。从情景交融这个角度来看,还是很成功的,所以吴昌祺说:“人日梅柳,皆愁人之具也。”

其实,借景言情或借景言愁,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也是变化多端、不拘一格的。以唐诗而言,从情与景之间的位置来说,可以先描景、后言情,像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途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也可以先抒情、再描景,如戴叔伦《题三闾大夫庙》: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青”; 也可以前后描景,中间抒情,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还可以通篇描景,让情暗寓于其中,如杜牧《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廓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此诗以俊俏明丽的笔调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春光图,暗寓诗人对南朝统治者佞佛误国的无限感慨。四句全是写景,也全是抒情。另外,从景与情的对映关系来看,可以像吴乔所说的那样:“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如杜甫的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量细细开”、“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寻花绝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皆情乐则景乐。像柳宗元的“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薛荔墙”(《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刺史》);许浑的“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咸阳城西楼晚眺》),则是情哀则景哀。

但是,也可以用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如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中的桃花流水、竹树飞泉,幽静而美丽,但诗人却因访人不遇而愁绪满怀,可以说是景乐而情哀。诗例中的《人日寄杜二拾遗》也属此类:春天到了,稚柳吐翠、梅蕊新绽,景色是那么美好,但诗人却因哀悯老友飘泊异乡、有才难用而顿生愁绪,面对“柳条弄色”而“不忍见”,“梅花满枝”也是“空断肠”。至于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羌村》),则是用哀景衬乐。这种反衬往往能加深读者的视觉印象,更好地发挥抒情效果,起到正面烘托渲染所起不到的作用。所以王夫之说:“以乐景衬哀,以哀景衬乐,一倍增其哀乐。” (《姜斋诗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