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禹庙》解读

禹庙

杜甫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解析】

所谓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有二,一用古事,二用成辞,用古事是借古证今;用成辞是以古人语来说明今人意思。用典好处是使语言简要明洁,以少总多。但是,典故用得不好,即有“掉书袋”之讥。所以,用典之关键在于死典之活用。所谓“典故活用”就是要把古事、古语用得自然贴切,要与诗所写的今人今事浑化一体,不留一点用典的痕迹。

杜甫《禹庙》诗写禹庙的情景,用了禹的故事,将典故浑化在景物描写之中,自然贴切而不着痕迹,是“典故活用”的一个范例。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空山孤庙,秋天落暮,古屋荒庭的苍凉景象,这种景象分明是安史之乱后,国家处于灾难中的一个写照;所幸在这荒凉中,诗人还注意到了一些生机,那就是荒庭中硕果累累的、生命力强盛的橘柚树和古屋壁画中那充满飞动气势的神龙舞爪图。“垂桔柚”、“画龙蛇”,实际上包含两个歌颂大禹的典故:据《尚书·禹贡》载,禹治洪水后,天下安康,连远僻的东南“岛夷”也“厥包橘柚”,向禹进贡;又据《孟子·滕文公》载,禹“驱龙蛇而放菹”(菹,泽中水草处),使得龙蛇不能兴风作浪,为害人民。《禹庙》一诗,诗人不仅意在歌颂大禹,而且寄寓于新当政的代宗,希望他能给衰败下去的国家带来一片生机。诗人把典故出处的政治意味融入诗中,既丰富了诗歌本身的内容、同时也使诗歌显得含蓄蕴藉。即便是看不出典故,仅仅作为实景描写,“垂桔柚”、“画龙蛇”也是精到之笔,一下子提高了诗歌的基调,为下文的高亢笔调过渡。这里景与典故水乳交融,配合非常巧妙,无怪古人赞曰“(此)杜用事入化处”,“此老杜千古绝技,未易追也”。(胡应麟(《诗薮·内篇》)联系后四句赞美大禹乘四载疏凿三峡,控三巴之泽国为陆地的英雄业绩,更可以看出诗人用典的深层意思,即希望代宗效法大禹艰苦创业精神,重整河山,治理好国家。化典入景的活用例子很多,例如曹魏诗人阮籍之“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皋兰被径路,青骊逝骎骎。”(《咏怀诗》其十一)看如写景,其实化用了楚辞《招魂》之成辞。刘禹锡《送郑州李郎中赴任》诗:“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看似写眼前景与事,其实前句用庾亮登武昌南楼语殷浩诸人: “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晋书·庾亮传》)事;后句用谢朓之“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意。此均可称得上是融典入景,死典活用,臻于化境,有禅家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 之妙。

“典故活用”并非只有融典入景一途。唐韦应物诗有句云:“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赠王侍御》)又云:“冰壶见底未为清,少年如玉有诗名。” ( 《杂言送黎六郎》) 皆用鲍照 《代白头吟》“清如玉壶冰”之典,前例认为冰壶是清的,原典同意,后例则又认为玉壶不见得清,反用原典。反用原典亦是活用典故之一途。另外如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反用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反用原典,常从典故中翻出新意,是“典故活用” 的又一境界。

如果说活用典故难,那么,僻典活用更难。但也有僻典用得活的,如鲍照 “密涂亘万里,宁岁犹七奔” (《代东武吟》),初看似不用典,但“七奔”语出《左传》“成公七年”:“子重、子反于是乎一岁七奔命。”“弃席思君幄,疲马恋君轩”(同上)的“弃席”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晋文公“笾豆捐之,席蓐捐之”故事;“疲马”用《韩诗外传》卷八“田子方出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故事。这些典故较冷僻,如用得生硬,见斧斫痕,则人多读不懂,但鲍照语如己出,即使不知出典,亦可理解。故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说:“古人不经意字句,似出己意”;“暂见似自道,而实皆用典”。此一大法门,惟谢、鲍两家尤深严于此。

总之,用典故的好处是以古证今,以彼明此,以少总多,但必须用得自然灵活、生动贴切,否则即有 “点鬼簿”、“獭祭鱼”之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