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浑《早秋》解析

早秋

许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解析】

陆机《文赋》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桑于芳春。”是谓诗人骚客常常感于季节的变换而产生悲喜不同的情感。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也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而“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从而由景物引起情思,进而“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诗品序》),用舞蹈,特别是诗歌表述出来。而“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文心雕龙》),“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而诗者也”(钟嵘《诗品序》)。用四时不同的景物来写不同的季节,这种写法刘公坡称之为“因时点景”法。我们这里所选的晚唐诗人许浑的五律《早秋》,可说是因时点景的一首典型例诗。

诗的首联,上句“遥夜泛清瑟”的“遥夜”为夜遥的倒装,意谓夜已遥,夜始长。夜始长是季节由夏入秋的显著标志之一,诗以此开端,已暗点题面。“泛清瑟”则是咏写漫长的早秋之夜给人的感受。“清”者,清凉之意也,酷暑已尽,渐入秋凉,人们因刚从酷热难当中得到解放,觉此时清凉适人,暑气尽消。因对酷暑仍心有余悸,故“纳凉”之习未改,但凉意渐深,纳凉已非所宜,长时期的贪“清”,不免就受夜凉所侵,“瑟”缩之状已出了。此句以人的感受变化出之,语新而奇。下句“西风生翠萝”,作者咏写之角度也更幻也尤妙了。“西风”吹起,本就绿透的薜萝似又“生”出更浓的“翠”意,绿得尤为诱人了。我们说此联二句新、奇、幻、妙,乃在于诗人对因季节的渐换而带来的感觉变化和因季令的推移而随之薜萝的绿色加深加浓不肯直道,竟以“泛”,以“生”出之,好像“清瑟”的透出只是因为“遥夜”;而“西风”的吹起,竟吹“翠”了薜萝。如此状描,不仅点出了早秋之“早”,而且把“秋”的来临写得给人以充满生命力的动感,飘逸灵秀,颇为诱人。

颔联紧承上联,再状早秋景物。“残萤栖玉露”,先写俯视地面所见。萤活跃于夏,至秋渐隐、渐稀,故以 “残”字状写,“露”至秋呈“白”,乃以晶莹之玉比拟。但“萤”虽“残”其未绝,“露”已“白”亦尚未寒,季属早秋当属无疑。“早雁拂金河”则是抬头远眺而得。据《周书》: “白露之日,鸿雁来。”鸿雁乃是候鸟,秋来始迁。“早雁”初见,可知节令定始秋。“拂金河”是写早临之雁群轻快地掠过了澈碧的秋水。“金”者,秋之五行之属也,“金河”者,秋水耳。这两句,境界开阔,辞丽语工,亦为贴 “早秋”而状。

如果说上两联是大笔泼墨以写早秋之景的话,三联则是推出了两组早秋的特写画面。“高树晓还密”,由于树高,由于晓光朦胧,望去犹是密密匝匝,不像深秋时叶落枝枯似的枝叶可辨。这是写拂晓光线不足给人的错觉,一个“还”字道出了这个底蕴。“远山晴更多”则是写朗视了。晴明的秋日秋高气爽,能见度增大,连平日难以一窥的“远山”,此时也尽收眼底,一个“多”字,写出了这一景象。这两幅画面非细心观察难以体察,诗人驱重若轻,寥寥十字就揭示出了这极富早秋特征的景象,不可不谓“大匠运斤”。

尾联的“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是在用典。《淮南子》: “一叶而知秋。”谢希逸《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借典再点早秋,也是再以景束篇,收紧题目,一叶始下,洞庭初波不是早秋又是什么?这更是在抒情,抒发作者难掩的“悲秋”的凄清况味。如此收束,与题面吻合,又使全诗既工且雅,又密合中心,也可谓章法严谨了。

此诗状写早秋之景,面广、景多,又极富变化,确是摹写了人所习见而常忽的“岁有其物”,也尽绘了此物此时应有的景象,也确是描出了“物有其容”,应是因时点景的成功之作。至于有人论此诗全系“寓意”,极为穿凿。寓意或有,但不明显,牵强附会,颇不可取。

因时点景,是古代诗人习用的极为纯熟的诗法。“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春景、冬景各绘其要,《诗经》早开其端。唐人更继往开来,名家辈出。大诗人杜甫的名诗《春望》,用“草木深”、“花”、“鸟”因时点足了季春之景。甫祖杜审言更在《夏日过郑七斋》一诗中,用“薜萝山径”、“荷芰水亭”、“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极状了夏日景色。自是而下,或用“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清明”前后的“霖雨”,或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绘出了夏日“云雨”情状。真是不胜枚举,难以尽书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