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潜《有感》原文赏析

天上风雷过,人间气象新。狐群竟濡尾,象齿足焚身。有愧文章伯,谁为社稷臣?尔曹堪一笑,回首等埃尘。

【赏析】

清王朝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达于鼎盛,而迫害知识分子、钳制臣民思想的“文治”韬略与业绩,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天上风雷过”,字面上说的是自然现象,从比喻意义上说,“风雷”可以比喻巨大的力量(如苏轼《和王斿》之一:“异时常怪谪仙人,舌有风雷笔有神。”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二五:“九州生气恃风雷”),也可以比喻巨大的事变(《论语·乡党》:“迅雷风烈必变”)。此诗中因为第二句作“人间气象新”,故表面上用第一义,喻天子的英明决断和圣朝的政令威严。然而,联系下一联就可以看出,它是说天上一声巨响,便预兆人间有一场剧变,将有“濡尾”、“焚身”之事发生。

“狐群竟濡尾”,语出《易·未济》:“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汔”指水位降低。《正义》解释这一段话说:“小才不能济难,事同小狐,虽能渡水而无余力,必须水汔,方可涉川。未及登岸,而濡其尾。济不免濡,岂有所利!”诗中言“狐群”,这一个“群”字意味着因上层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和文字狱而未得善终者不是个别人。“象齿足焚身”语出《左传·襄二十四年》:“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象遭焚身之祸因为象齿是财贿之故)后人常用以比喻因为多才或富有而致祸。这两句分开来看,上句是就尊显官宦而言,下句是就文伯名士而言。然细心揣摩全诗文意,此两句是指同一人或同一些人,它既是尊显权贵,又是文伯名士。作为“狐”,其力不足而欲济,结果“濡尾”,这有自身的原因;作为“象”,焚身乃因其齿贵重,引起人的贪欲(它同妒害之心一样凶恶可怕),这在具有洁白珍贵双齿的大象是无可奈何之事。从诗人的用典上,可以体会到作者着重同情其具高才而得惨祸,桂折兰焚,玉碎珠埋。

“有愧文章伯,谁为社稷臣。”“文章伯”指文坛魁首。顺着“象齿足焚身”一句的文意来看,这两句是说:“虽然身为文坛魁首,为天下文人学士所仰,而其命运不在自己手中。大臣被重用则在九天之上,打击则在十八层地狱,被怀疑则在九地之下,时有因轻言犯上、目谤心诽等罪被抄斩或削职者,则所谓“社稷之臣”,所余有几?据诗中所隐约透露,这里说的招祸者乃是既有才名,又有较高政治地位的人。有可能指的是曹寅家被籍没之事 (曹寅为曹雪芹祖父,曾编刻《全唐诗》,康熙时官至通政使,久任江南织造);也可能是指明珠之事(明珠姓纳喇氏,康熙时官至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曾力赞撤藩。康熙二十七年被革职)。诗中不能指得更明显一些,一则为避免触于文网,二则此类事在当时并非个别现象,只是这里引起诗人感触之事较为典型突出罢了。

“尔曹堪一笑,回首等埃尘。” “尔曹”,你们这些人。如果此诗果系因曹寅家被抄事而写,“尔曹”两字便含有双关“你们曹家”意思在内。杜甫 《戏为六绝句》之二说: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乃是痛斥那些讥笑初唐四杰的浅人。沈德潜此诗表面上虽恍惚迷离,但从第四句看,尚不至有意对致祸者用指斥语气。而含世事当变,上下无信,禄位难保等意思。

什么时代,产生什么样的诗。弦外之音,皮里阳秋,指东说西,言此意彼,这是古人在特定环境中委婉表现自己思想的一种技巧。而沈德潜的运用,似乎更为巧妙: 他的诗所具有的表里两层含意,同他所处那个时代的表象同实质完全相应。只是此类诗须明眼人来读,不可皮相论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