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贡《谒文山祠》原文赏析

丞相英灵迥未消,绛帷灯火飒寒飙。黄冠日月胡云断,碧血山河龙驭遥。花外子规燕市月,水边精卫浙江潮。祠堂亦有西湖树,不遣南枝向北朝。

【赏析】

文山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号。南宋末年,元军东下,他在赣州起兵保卫宋京临安(今杭州),任右丞相。几次抗元失败,最后在广东兵败被俘,押送燕京(今北京市),囚禁三年,威武不屈而死。文山祠是后人为纪念文天祥殉国建造的祠庙,曾受到不少文士和游人来此参拜致敬。边贡,是明代有名的前七子之一。此诗历来被评为同题作品的压卷之作。

诗的主题是歌颂文天祥永垂不朽的爱国精神,表现后人对他的崇敬与悼念。

首联先写文山祠内庄严肃穆的气氛:“丞相英灵迥未消,绛帷灯火飒寒飙。”这里有红色的帷帐映着辉煌的灯火,摇晃在猛烈吹刮的寒风里。这景色多么令人想象丞相当年在风雨飘摇中孤军奋战的历史场面,显示文山的爱国精神远远没有消失。次联写他战败被俘,拒绝元人诱降的正义斗争。“黄冠日月胡云断,碧血山河龙驭遥。”上句“黄冠日月”,黄冠,道士之冠。指道士生活。据说元统治者曾以高冠厚禄劝降,文山不从,请求出家为道士,保全自己的名节。“胡云断”,即请求被元人否决,如日月被云层遮断。下句“碧血山河”,他终于以自己的鲜血为祖国山河殉难。碧血,用古代志士苌弘被冤死,三年血化为碧玉的典故,表明烈士的血不会白流,将化作无价之宝。“龙驭遥”,“龙驭”是皇帝的车驾,指代南宋末代皇帝的政权在远方遭到覆灭(幼帝赵昆蹈海而死)。上下两句意思是文山的慷慨就义,终于挽救不了国家败亡的历史命运,是概述文山壮烈牺牲的事迹。第三联进而评赞文山宁死不屈的刚烈意志在身后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是全诗有名的警句。“花外子规燕市月,水边精卫浙江潮。”本联连用了三个有名的神话故事,作为浪漫的表现手法。上句说,在燕市的花朝月夕有子规鸟啼叫,该是文山的忠魂所化,因为根据古代传说,蜀王杜宇失国后死去,化身为子规(杜鹃)鸟,声声叫唤“不如归去”,让人眷恋故土。文山在押送北上途中曾写过《金陵驿》的诗句:“如今别却江南去,化作啼鹃带血归。”本句意境即由此化去。下句两个神话连用。“水边精卫”出于《山海经·北山经》的故事:炎帝少女溺于东海,死后化为精卫鸟,日衔西山木石,要把东海填平。这是用来比喻文山势单力薄而志不可夺的坚强毅力。“浙江潮”见于《吴越春秋》记载:吴大夫伍子胥被谗自杀,抛尸入江,化为钱塘江神,常在江上激涛扬波,发泄自己的怨愤。这是借以形容文山英灵对元人的敌忾之气。两句是对文山英灵未消的生动写照,他将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子规、精卫、伍子胥一样,在人间发挥天长地久的影响。这就是对文山永远激励人心的爱国精神的高度赞扬。末联为了表现这种精神的感召力量,更作了夸张性的描写。“祠堂亦有西湖树,不遣南枝向北朝。”“西湖树”,据《西湖志》所记:“岳王坟上古木,枝皆南向。”两句意思说,丞相祠前也有像岳坟那样枝皆南向的树木,表明树枝也受到丞相精神的感召,不肯向北方的敌人屈服。南面向阳,树枝容易发旺,这本是自然现象,诗人为了歌颂丞相爱国精神之伟大,因而产生这种联想,可说是神来之笔。把“西湖树”和“丞相祠”联在一起,也是有意使南宋两位民族英雄有所关连,在发扬爱国精神方面,起到前后继承和相互辉映作用。

此诗的写作特点,在于运用神话典故,作联想的浪漫手法,歌颂文山坚贞的爱国精神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当“黄冠日月”的计划被人否定,无力回天而就义之后,他便化为神话般的人物,继续发挥死而不已的战斗潜能,以致连祠前树木的株形也受到他“不向北朝”的感召,可说是对文山的凛然大节,百世可风的情操,作出最高的评价,足以激发人们“高山仰止,心向往之”的倾慕之情,受到极为深刻的爱国教育。 

相关推荐